解密金融霸权
2018-07-21 23:45:21
  • 0
  • 0
  • 0

(思进注,注意到,最近好几个公号转发我多年前首发在《周末画报》上一篇旧文《解密金融霸权》,可能是很“应景”吧。那我也再贴上来,和大家分享。)


解密金融霸权
文/陈思进

《周末画报第579期首发

2.jpg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金融的逻辑》,其主题就是要使财富“金融化”,也就是将石油、煤炭和人力资源等财富,转变为货币或金融产品的形式在市场流通、交易。按作者的逻辑,一个社会的富裕与不富裕,并不在于财富的多寡,而在于是否将这些财富货币化或资本化,即“金融化”;财富“金融化”的程度越高,社会就越富裕,否则即使有财富也只能是“穷人”。例如现实世界里的美国,“金融化”的程度最高,因而最富裕;现实世界里的中国,“金融化”的程度不够高,因而就不太富裕。

 

对此,我持保留意见。我们必须认清一个事实,社会财富是靠实体经济创造的,“金融化”充其量,只能促进社会财富生产或创造的顺畅进行,其活动本身并不生产或创造社会财富。因此,“金融化”被夸大到可以替代整个市场经济体系,并生成社会财富的所有环节一说,是非常可笑的。人们就是金融“化”得再狠些,也无法“化”出衣服、粮食、房子和汽车。最重要的一点,金融化的无限扩张必然会带来资产泡沫,导致社会冲突,最终引发金融危机。从以往的南美、日本、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到这次远未平息的金融海啸,以及冰岛、迪拜和即将来临的希腊的金融危机,都一次次清楚地向世人证明了过度“金融化”所带来的后果,充分说明了“金融化”对全球的危害。

 

虽然现实中的美国依靠“金融化”无边界地进行扩张,造就了巴菲特、索罗斯等金融巨鳄,使整个美国“富裕”得史无前例,说到底是华尔街站在金融金字塔的最上端,依靠美元的特殊地位造就的,其他国家根本无法复制;更何况,美国真的富裕吗?单单国债就高达13.1万亿美元,平均每一个美国人欠债4万多美元。要不是靠金字塔底部的中国等国家支撑着,美国早就破产了,这样的“金融化”能效仿吗?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都公开承认,目前的赤字消费将“无以为继,我们必须为借贷付出利息,那就意味着我们在用我们的子孙的未来做抵押,让他们还更多的债……”。

 

《金融的逻辑》里,作者给中国的“逻辑性”建议是:中国要加大“金融化”的力度,不仅要扩大依托于大自然和人类本身财富的“金融化”,更要将层次上升到华尔街开创的“金融创新”的市场中,制造更多的“金融衍生产品”来富裕中国;中国不必害怕,更不要在乎金融危机,中国最终能成为美国的比肩者或超越者!例如,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只占中国GDP13%左右,而美国已超过了100%,中国显然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扩大这类贷款,基于这类贷款“创新”金融产品。

 

其实,华尔街“金融化”之所以不能成为一般逻辑而为他国所效仿,最特殊之处,就在于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这点恰恰在这本书中省略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长期以来使美国通过货币霸权,大量地占有别国的资源、商品和劳务。更令人无可奈何的是,美国还通过各种国际组织,包括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等国家强权形式,阻止了其他国家的美元储备对美国商品和劳务的自由购买,迫使其他国家的美元储备大量增加,美国则越来越长期地、大规模地占有别国的资源、商品和劳务;与此同时,又通过所谓的“金融产品”如国债来吸收他国的美元储备,转移华尔街日积月累的金融风险,更以金融市场复杂的汇率游戏,巧取豪夺他国财富。

 

因此,向别国转移其风险和对于他国的财富掠夺,说其是一种普世可用的“金融逻辑”实在是站不住脚的。如果哪个国家强行地推行这样的逻辑,结果必定是出现“金融怪胎”而贻害推行国本身。以中国为例,在人民币还不是国际货币,他国根本不可能将其作为储备货币进行保有的情况下,中国的“金融化”无法让其他国家来承担中国“金融化”的巨大风险,更谈不到“化”来他国财富。

 

就金融层面来说,美国即使在美元霸权等特殊优势之下,都阻止不住金融危机的发生,更经不住“金融化”过头带来的金融危机对整个美国社会的冲击,更何况没有那种优势的中国,又如何避免得了“金融化”过度带来的危机,更如何承受得了危机带来的社会财富巨大毁损?!

 

“美国金融故事”只能是发生在美利坚大地上的故事,在中国的土地上复制不了。如果非要强行地复制,那只会带来灾难。而中国除了走自己的路以外,北欧绿色模式可能是可以借鉴的。

 

社会财富是靠实体经济创造的,“金融化”其活动本身并不生产或创造财富。


 2010年元旦写于多伦多


【陈思进作品】在蜻蜓FM上独家推出“陈思进电台”,已开《华尔街的投资财富课》(http://url.cn/5IKkuA6 )、《10分钟读懂财经新闻》(http://url.cn/54aTAf1 )、《思进看世界》(http://url.cn/5HlXOoa )、《心机—绝情华尔街》、《陈思进FM—思进观察》等专辑。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