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背后,真实的“上海商战”什么样?
2024-01-21 16:39:02
  • 0
  • 0
  • 0

最近,电视剧《繁花》吸引了广泛关注,它主要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年轻人的创业和商战故事。该剧不仅在收视率上取得成功,还对现实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引发了一系列的“繁花效应”。人们对《繁花》的讨论不仅限于剧中的美食和服饰,甚至包括主角居住的和平饭店套房以及使用的语言文化等方面。

如果你还没有来得及观看这部剧,不用担心。今天的文章将带着你对剧情、拍摄风格和时代背景进行基本了解,并带你分析把《繁花》作为一个观察商战历史的窗口,我们从中能够学到什么。

来源:得到头条

作者:李南南 王娟

上周,王家卫导演的第一部电视剧《繁花》,迎来了大结局。从数据上看,《繁花》第一天在央视八套首播,前十分钟收视率就超过了2%。什么概念?跟去年的《狂飙》不相上下。

关于这个戏,你要是没看过也没关系。大概知道这么三件事就够了。

第一,《繁花》讲了什么?可以用三个词概括,创业、商战、搞钱。简单说,就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上海,一群年轻人,全员搞事业的事。注意,可没有什么甜宠恋爱的戏份,所有角色都事业心在线。

这个剧的后劲儿有多大?据说,戏里面男主角住过的和平饭店套房,价格已经从15930元涨到了16888元,但还是供不应求。再比如,戏里面出现过的上海小吃,比如泡饭、油墩子、排骨年糕,在上海外卖平台上的订单量,涨了300%。

第二,《繁花》的拍摄风格。这个戏改编自作家金宇澄的同名小说。2015年的时候,小说《繁花》还获得过茅盾文学奖。借用当时的颁奖词,《繁花》是在小历史中见出大历史,在生计风物中见出世相大观,急管繁弦、暗流涌动,尽显温婉多姿、余音不绝之江南风韵。

这个故事的主要发生地之一,是上海的南京路。按照戏里的说法,当时大家做生意,讲的是三个头,叫苗头、噱头和派头。尤其是派头。你想打进这个高端局,起码得先去南京路上,找最贵的裁缝做一件西装,然后在和平饭店租下一间套房。

你可以想象一下,90年代南京路的商战,还得拍出温婉多姿的江南风韵。这个调调,是不是很符合王家卫的风格?

第三,大家谈起《繁花》,最容易谈到什么?核心还是两字,商战。念两句戏里传播度最高的台词,你感受一下。

第一句是这么说的,做生意先要学会两个字,不响。不该讲的,说不清楚的,没想好的,没规划的,为难自己的,为难别人的,都不响。这里的不响,是一句上海话。大概可以理解成,沉默,不说话。但是,这个沉默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第二句说的是,出来做生意,得有三个钱包。第一个是,你实际上有多少钱。这是将来有选择的底气。第二个,是你的信用,人家钱包里的钱,你可以调动多少。第三个钱包,是人家认为你有多少钱。

你看,这个洞察程度,你去机场书店挑一本成功学的书,大概也就是这个水平。

关于《繁花》的讨论,市面上还有很多,在这就不多说了。今天咱们换个视角,不说《繁花》本身,而是把时间再往前捯一捯,说说20世纪初,最早发生在上海的真实商战。

正式开始前,插个题外话,商战这个词的由来,据说跟上海很有渊源。最早是1862年,曾国藩在一次书信中,偶然用到了商战这个词。之后,郑观应,也就是那套著名的《盛世危言》的作者,也几次使用过这个词。当时郑观应提出,中国面对西方国家,不仅得从装备上武装自己,更得在经济上有生命力,要跟西方国家打商战。而郑观应还有一个身份,他曾经是上海机器织布局和轮船招商局的总办。后来,商战这个词逐渐普及,成为商业竞争的代名词。

好,回到正题。20世纪初的上海商战什么样?

第一,商战的主战场,是上海最繁华的地段,南京路。参加的主要成员,就是著名的四大百货公司。也就是,先施、永安、新新和大新。巧的是,这四家百货公司的老板,全都是广东香山人。

这四个人做生意的手段,即使今天看也很有启发。早前自媒体戴老板曾经做过统计。

比如,怎么选址?当时的人使用的是,黄豆选址法。派几个人,盯住外滩的几个路口。这些人带着一麻袋黄豆和一个空坛子。然后数路上的人数,每走过5个人,就从麻袋里抓一粒黄豆扔进坛子。最后,豆子多的地方,人流量最大,地址就选这。

再比如,关于吸引顾客。当时钢笔卖得贵,接近奢侈品,但凡大商场都有自己的钢笔柜台。这就像一个商场的门面。那么,怎么用这个门面吸引顾客?永安的第二代负责人郭琳爽,想了个奇招。永安当时卖的钢笔,是康克令牌。他就开设了一个康克令金笔柜台,这个金字,指的是笔尖用的合金,不是黄金。这个金笔柜台的售货员,全都按照选女明星的标准来,一头时髦的卷发,穿着显身材的旗袍,被称为康克令小姐。据说好多人就是奔着看康克令小姐,走进了永安。要知道,这可是1930年代的事。

再比如,1936年,大新百货开张,在商场里安装了当时中国第一部自动扶梯。好多游客排着长队来参观。后来大新百货为了控制人流量,就开始卖票,4毛钱一张。当时上海工人的平均工资,是一个月10块银元。这个票价不算便宜。但是,大新还做了一个设计,就是这4毛钱的门票钱,假如你在商场里买东西,可以直接抵扣。你看,这个做法放在今天,也不过时。

再比如,1937年,永安百货的郭琳爽,决定打造一个国货首发计划。也就是,调集全国2000多家生产商,把最好的商品放在永安首发。包括双妹牌香水、张家口的皮货、景德镇的瓷器等等。为了保证质量,永安还深入供应链,跟厂家一起研究怎么做好品牌。

总之,当时上海南京路上的生意场,摸索出了一整套做生意的方法。但是,说到这,也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景象发生在上海的南京路,而不是别的地方?这就是咱们要说的第二个问题。

之前,近代史研究者连玲玲曾经写过一本书,叫《打造消费天堂》,主要研究的就是20世纪初上海的生意场。书里提到一个解释。

首先,之所以是上海,一来是因为上海交通便利,有发达的通商口岸。二来是因为当年江浙战乱,大量的江浙富商进入上海,再加上上海本地的中产,就形成了庞大的消费人群。

其次,为什么是南京路?因为这里最先铺设了人行道。1861年,上海工部局在花园弄,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路铺设人行道。当时工部局还规定,路面每天清扫两次,要确保没垃圾。要知道,当时市面上大都是土路,赶上刮风下雨,特别难走。这回好了,有了人行道,大家平时散步,就往这块聚集。

你看,人一多,自然就方便做生意。这就成了四大百货公司起家的基础。而百货公司一来,又激发了一组连锁反应。

一来,地价越来越高,毕竟,这是商业中心区。二来,地价一高,大家为了省钱,少占地,就会把楼盖高,这就让南京路开始有了高楼大厦。你看,这个繁华的气息逐渐出现了吧?三来,因为地价和建筑成本增加,商场就得想办法吸引客流。怎么吸引?当时的百货公司,第一次用上了橱窗。把商品放在玻璃橱窗里展示,吸引顾客。

你可别小看这个橱窗。要知道,过去商家卖东西一直有个习惯。好东西放在箱底,只有熟客来了才拿出来展示。说白了,过去的生意逻辑是,人找货。这回有了橱窗,这套人找货的逻辑就发生了翻转,变成了货找人。

按照连玲玲的说法,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代人的购物逻辑与消费观念。

你看,回顾整个过程,你能读出一个味道。这就是,一个大目标是怎么实现的?过去我们都觉得,面对大目标,得有大战略、大计划。但是,回看这几家百货公司的历史,你还能看到另一个通往大目标的台阶。这就是,解决好近处的问题。你每解决一个眼前的问题,就为自己铺设了一个前往更高级问题的阶梯。借用《繁花》的一句台词,目标从来就不遥远,一步步,一天天。只管全力以赴,剩下的交给时间。

PS. 1、(几乎)我所有的书都渐渐地转为音频(小说改编为广播剧)(独家)上线了喜马拉雅,已上线了24部(其中,《绝情华尔街》第二部《危机》新鲜上线),多部专辑已进入了各类收听排行榜TOP50:如《归·去·来》广播剧最佳,曾经进入新专辑TOP10(目前在整个喜马拉雅的有声图书进入TOP100,和众多经典名著排在一起),另外,《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看懂金融的第一本书》《看懂货币的第一本书》《投资的方法》等进入财经类TOP30……请打开链接订阅收听:http://m.ximalaya.com/gatekeeper/h5-listen-list?albumId=75881160&uid=77781964 ; 2、一本金融科普之作《看懂金融的第一本书》(再版),销量竟然再次超过了基辛格百岁沉淀之作,有点儿不好意思了(凡尔赛一把)……请打开链接查阅:http://product.dangdang.com/29581403.html ; 3、香港书展精选畅销书《超時空拯救》繁体字版新鲜上架,全球发行:https://blog.sina.com.cn/s/blog_5ef1fe090102zr1l.html ; 4、《白話金融》:財富自由的基礎知識,利率、股票、槓桿、匯率、房地產……人人能看懂,天天可活用……繁体字版《白話金融》,新鲜上架,全球发行,谢谢关注!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