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怪”现象(作者:杨锡高)
来源:阿拉老底子
上海“怪”现象
杨锡高
说说上海“怪”现象,这个“怪”当然是打引号的,是指比较特别的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现象。
01、
起蓬头
上海人欢喜起蓬头。比如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繁花》,因为讲的是九十年代上海故事,又是上海演员胡歌、马伊琍、唐嫣、陈龙等主演,连得踢足球的范志毅、唱京戏的史依弘、唱滑稽的阿庆、综艺节目主持戴军和周瑾等等都客串了一把,于是就一下子触动了上海人久违的兴奋神经。
电视剧一开播,上海人一群一群轰到黄河路起蓬头,打卡苔圣园。据说苔圣园生意“噼里啪啦”往上窜,预定餐位早就“潽”出来了。连带周边的汤包、粢饭团、排骨年糕生意也起了蓬头,甚至还推出了“繁花套餐”。据传,这几天,上海人孵了屋里厢,油条、花生、乳腐、酱瓜过过泡饭的阿姨爷叔也多了起来。
“近腔波”的黄河路人气超过武康路、安福路了!
还有乍浦路,这几天也在起蓬头。胜利电影院一带原先冷冷清清,就是因为搭了酱园、观园大众浴室、仁昌南北货、崔记生煎馒头、祥记小馄饨、凤鸣台茶社、宝文斋刻印社等等老上海商业街布景,因此一夜之间变得人山人海。除了阿姨爷叔,小青年也不少,有的“长枪短炮”,有的手机,都在“咔哧咔哧”拍啊拍。
还有不少播主,一边拍一边解说,由于是繁体字,又是从右至左排列,有些播主连“酱園”两字也不识,最后竟读成“园酱”;还有播主把“鳯鳴臺茶社”读成“凤鸣壹茶社”。蛮搞笑的。
据说,乍浦路那边将拍《酱园弄》电影,由陈可辛导演,章子怡主演。起蓬头的上海人“翻毛腔”了:为啥要叫章子怡主演,伊又勿是上海人,拍得出上海米道伐?为啥勿叫阿拉上海孙俪、马伊琍演?
由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引发的起蓬头现象,在上海由来已久。想当初,香港拍摄的《上海滩》在内地开播,结果万人空巷,而同时“冯程程衫”风靡沪上。
《繁花》的九十年代,上海滩起蓬头的时装除了剧中展现的“梦得娇”,其实还有萝卜裤。可惜,在电视剧里萝卜裤被忽视了,也就缺少那个年代的时尚元素了。
起蓬头并非贬义词,在上海话里,它有宣传、鼓动、追捧的意思。今年冬天哈尔滨吸引“潮潮泛”呃“南方小土豆”去“白相”,拉动旅游经济,靠的就是蓬头起得“呱呱叫”!
02、
普通话“开道”
老底子,上海人无论是在屋里厢,还是在单位里,或者荡马路、兜商场、乘公交,开口闭口都是上海话。
现在“滑稽”了,侬去商店里买东西,“吃勿准”营业员是不是阿拉上海人,先要普通话“开道”,试探试探:
“阿姨,这件羽绒服还有没有其它颜色?”
“勿好意思,迭个滑雪衫呒没其它颜色了!迭只颜色有啥‘推板’,侬小姑娘皮肤白里透红,迭只颜色嘛最配侬唻!”
“啊呀,阿姨是上海宁啊!侬一开口,拿羽绒服讲成滑雪衫就晓得侬是正宗老上海了!”
“是呃呀,迭颜色今年最‘行’(hang,上海话流行的意思)呃,保证配侬气质呃,阿姨勿会让侬‘吃药’呃,阿拉上海宁勿会骗自家上海宁额!”
阿姨看小姑娘有点犹豫,又开口道:“妹妹,来,阿姨再帮侬拿‘癞头分’拉忒!”
看到小姑娘决定买下滑雪衫,阿姨笑嘻嘻问:“侬开头第一句讲普通话,以为我是外地宁是伐?”
“哈哈,现在上海宁来勒外头开口勿敢讲上海话呃,怕碰到外地宁,以为阿拉排外唻!”
其实,上海人现在来勒屋里厢也勿是天天讲上海话的。有些上海家庭有了外地媳妇,或者外地女婿,那么“官方语言”就成了普通话了;有些家庭请了安徽保姆、苏北阿姨,那么也要开口闭口普通话的;有些是因为家里有小朋友上幼儿园、读小学,老师要求讲普通话的,那么爸爸妈妈跟着一道讲普通话,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硬了头皮也要结结巴巴讲普通话,结果,把“顺便”讲成了“顺大便”,把“水饺”讲成了“睡觉”,闹出笑话“昂群昂是”。
更“好白相”的是,现在的上海,随着旧城改造,棚户区拆除,苏北话听不到了。老底子,闸北太阳山路、中兴路,普陀三湾一弄,虹口虹镇老街,杨浦定海桥一带……苏北话“撑市面”。四五个苏北籍同学约好一道去人民广场“白相”,一路走,一路叽叽喳喳满口苏北话,但奇怪的是,只要翻过苏州河,从桥北到了桥南,约定俗成似的,马上转换成上海话了。
老底子,浑堂里擦背扦脚的,理发店里剃头的,也是苏北话的天下,“这块拉块”“乖乖隆地咚”,听惯了,蛮好听呃。尤其是滑稽戏里,插科打诨,时不时来几句苏北话出点噱头,米道“交关赞”。
现在听不到苏北话了。剃头师傅即使是扬州来的,但毕竟年轻人有文化,开口就是普通话了。再讲,理发店改称美容美发了,档次上去了,剃头师傅改叫托尼了,要是再开口闭口苏北话,就呒没腔调了。
上海滩少了苏北话,烟火气、市井气呃米道也少了交关有木有?
03、
勿“行”彩礼
上海还有一个“怪”现象:勿“行”彩礼。这里的“行”还是读作hang,流行的意思。
很多外地小青年最终无奈成为“单身狗”,就是因为倒在彩礼的门槛上。富裕地区拿个十几万、几十万当彩礼,然后燕尔新婚、鸾凤和鸣,男女双方家庭皆大欢喜。但贫困地区,拿个几万彩礼都亚历山大,有的举债成婚,哪有脸面再去借钱作彩礼,最终只能选择“拜拜”。
于是,彩礼问题成为全国性话题。很多人在网上问:“上海,真的不要彩礼的?”
有人回答:“上海也要彩礼的。”
有人斩钉截铁回答:“我是老上海了,可以拍胸脯保证,上海肯定呒没彩礼的说法!”
有一个山东大妈在网上说:“俺家小子复旦硕士毕业进入上海IT行业,前些年找了个上海女友,去年结婚,丈母娘根本不提彩礼的事,还倒贴了一套三房二厅作婚房。”
说上海要彩礼的,应该是上海本地人。本地人是指原来上海郊区土生土长的原住民(区别于这些年因动拆迁,或者买了别墅搬到郊区生活的老市区人),原郊区指金山、奉贤、川沙、南汇、松江、青浦等等。老底子,上海有十区十县,十县就是本地人。本地人确实有彩礼习俗。
现在上海本地人钞票“木佬佬”的,倒勿是为了贪彩礼,而是图个吉利(当然也有为了在亲戚朋友或邻居面前图个面子)。大多数拿到彩礼,还是会让“新娘子”带回去,当作小家庭今后的消费基金。
真正勿要彩礼的是上海市区人。上海爷娘的观点是:老两口有工资,退休了有退休工资,日常开销笃笃定定,吃勿光用勿光,银行卡里的存款今后也是要留给小辈的,急吼拉吼要彩礼作啥?阿拉是嫁女儿,勿是卖女儿!
一些退休工资低、银行里呒啥存款的爷娘,也勿主张要彩礼,只要小两口太太平平过“日脚”,勿要“三日两头”吵相骂、打相打、闹离婚,这才是对阿拉爷娘的最大孝顺,也是他们小俩口的最大幸福!
在上海,条件好的,男女双方都有房子,所以谈婚论嫁时根本勿可能斤斤计较什么彩礼不彩礼;条件一般的,准备婚房辰光,男方首付,女方承担装修费,今后共同还贷,这样房产证上添上女方的名字也顺理成章、心安理得。
上海爷娘还会想:男方已经“五斤吼六斤”、拼了老命准备婚房,阿拉女方呒没必要再逼亲家拿彩礼,阿拉又勿是“呒铜钿宁”,靠彩礼发得了啥个财?再讲了,拿了彩礼反而被亲家“牵头皮”,好像欠了一笔人情债,何必呢?有些人家,拿了男方彩礼,呒没几天,为了鸡毛蒜皮的事体闹离婚了,彩礼“呕”出来,“窝西空”啊!
04、
勿管闲事
上海人还有一大特点是:勿管闲事。因为上海崇尚海纳百川,包容性强,各种思潮、各种流派、各种时尚、各种文化,只要不违背核心价值观,不违法乱纪,都可以大行其道。既可以有世界顶流的交响乐、芭蕾舞、名画展,也可以有街头艺人演唱和各大公园里的“蓬嚓嚓”;既可以有多伦路的文化气息,也可以有虹口公园里一帮爷叔阿姨天天吵吵闹闹的“豁胖”;既可以有梅泰恒的奢侈品,也可以有七浦路的“大路货”;既可以有星巴克、肯德基、麦当劳,也可以有“幺尼角落头”的生煎、油条、老鸭粉丝汤,甚至来自异乡的鸡公煲、麻辣烫、螺蛳粉。
上海人的勿管闲事,跟《繁花》里的“不响”意思“差勿大多”,如出一辙。比如,听朋友讲,他们小区里新搬来一家租客,两夫妻都是温州人,据讲在附近开了一家美容店。每天早出夜归,好像生意蛮忙呃。但勿晓得啥原因,夫妻俩三天两头关了房门吵相骂、打相打,骂声、尖叫声、哭闹声、掼钢盅镬子声……响彻整幢楼。
但奇怪的是,吵得再响、骂得再凶,却呒没一家邻居出来看闹猛呃。有一趟,温州太太在电梯里碰到隔壁王阿姨,趁“嘎讪胡”辰光,问道:“王阿姨,不好意思哦,我跟老公经常吵架,蛮影响邻居们休息的,阿拉晓得,这样不大好,但就是摒不牢呀!不过,我也很好奇,邻居们都没有来敲门劝架的。要是在我们温州老家,喉咙一响,马上有邻居上门来劝架了。”
王阿姨回答:“阿拉上海人的特点,勿管闲事!清官难断家务事,‘外头宁’掺和进来反而搞僵忒,浆糊越掏越僵啊!除非倷主动上门求救,那么‘上海宁’一定挺身而出做好‘老娘舅’脚色。”
走出电梯,王阿姨又加了一句:“再讲了,倷‘温州宁’吵相骂,一口温州话,阿拉一句也听勿懂,比广东话还要难懂!”
温州太太噗哧一声笑了起来。王阿姨趁机劝道:“两夫妻好好过‘日脚’,吵相骂伤身体、伤感情呃!”
上海人勿管闲事,充满生活哲理。上海人的不响,不是拎勿清才不响,而是因为拎得煞煞清所以才“装戆”不响。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一个外地女孩来上海拼了几年,感觉“撒度”了,回到老家去了。可回老家没几天,又想着重返上海了。她讲:“在老家,父母、爷爷奶奶、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天天在你耳边叨叨,有没有男朋友?为什么还不结婚?再不结婚都快成老姑娘了!在上海每月工资是多少?你去上海几年有多少存款啦?你这衣服穿得太花枝招展,不像良家妇女啊!”
女孩感慨万千:“我想回上海了,还是上海开放、自由,谈不谈朋友、结不结婚、生不生娃、工资多少、奖金多少、穿啥衣服、用啥手机……没人会管这些闲事的!”
女孩说得一点不错,上海人顶顶看勿起“包打听”,吃饱了饭管人家闲事,“笃笃笃”专门“开瓦”人家,还勿如多管管自家的正经事体。网上经常有人要把上海比下去,今朝讲深圳比上海发达,明朝讲北京商业比上海繁华,一歇歇讲重庆夜景比上海漂亮,一歇歇讲武汉江滩比上海外滩壮观,总之,一切以把上海比下去为幸事。上海人讲,阿拉勿管闲事,勿比来比去,阿拉只跟自家比,要是有一天全国各地都超过了上海,那证明我们伟大的祖国真正“来赛”了,“乓乓响”了!
上海之所以被称作“魔都”,除了经济繁荣,还在于各种“怪”现象构成了海纳百川的独特文化符号和海派性格。当然,上海的“怪”现象远远不止以上罗列的,限于篇幅,以后有机会续写下篇吧。
鸣谢:杨锡高先生赐稿分享!
PS. 1、(几乎)我所有的书都渐渐地转为音频(小说改编为广播剧)(独家)上线了喜马拉雅,已上线了24部(其中,《绝情华尔街》第二部《危机》新鲜上线),多部专辑已进入了各类收听排行榜TOP50:如《归·去·来》广播剧最佳,曾经进入新专辑TOP10(目前在整个喜马拉雅的有声图书进入TOP100,和众多经典名著排在一起),另外,《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看懂金融的第一本书》《看懂货币的第一本书》《投资的方法》等进入财经类TOP30……请打开链接订阅收听:http://m.ximalaya.com/gatekeeper/h5-listen-list?albumId=75881160&uid=77781964 ;
2、一本金融科普之作《看懂金融的第一本书》(再版),销量竟然再次超过了基辛格百岁沉淀之作,有点儿不好意思了(凡尔赛一把)……请打开链接查阅:http://product.dangdang.com/29581403.html ;
3、香港书展精选畅销书《超時空拯救》繁体字版新鲜上架,全球发行:https://blog.sina.com.cn/s/blog_5ef1fe090102zr1l.html ;
4、《白話金融》:財富自由的基礎知識,利率、股票、槓桿、匯率、房地產……人人能看懂,天天可活用……繁体字版《白話金融》,新鲜上架,全球发行,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