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未来,从阅读科幻小说开始
2018-12-14 06:46:17
  • 0
  • 0
  • 0

科幻小说也许是当今最重要的一种文学类型。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而是《人类简史》三部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说的。他的观点是,科幻小说塑造了公众对于例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事物的理解,而这些事物将在未来几十年间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和社会。

拥抱未来,从阅读科幻小说开始

陈楸帆

假使我们放眼历史,便会发现,随着科技的加速发展,人类文明产生了认知上、情感上、伦理上、制度上等等的多重焦虑,而科幻,无论是作为一种文学还是泛化为影视、游戏、设计等等跨媒介的类型,都在扮演着对抗、缓解、消除这种文明焦虑的角色。

回到科幻小说诞生的19世纪初,生物学、电磁学迎来突破,工业革命、机器化大生产让大批产业工人下岗。一位当时年仅18岁的少女写下了《弗兰肯斯坦》,讲述一个科学家利用解剖学和电力学技术,制造出一个新的生命,最终又被自己的造物所毁灭的故事。

这个被视为现代科幻小说源起的故事起点非常高,其中涉及的议题一直延续到今天,比如不久前围绕着基因编辑技术展开的激烈争论,人类是否有权利利用技术改造生命,甚至创造出全新的物种。从《弗兰肯斯坦》中折射出人类对于当时技术变革所产生的惊叹与恐惧。

而到了“一战”之后,人心低迷,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就在这种大萧条的氛围下,科幻的黄金时代诞生了,一直延续到二战结束。这一时期出现的小说往往洋溢着技术乐观主义的基调,相信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比如阿西莫夫最著名的《基地》系列和《机器人》系列都是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品。

但是,1945年投向广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结束了这种乐观主义,人们对于技术这把双刃剑所带来的巨大威胁深感焦虑不安,而作为直接反映人与科技之间互动关系的科幻小说,也经历了从黄金时代到新浪潮的巨大转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新浪潮运动将目光由遥远的宇宙深处转向我们置身其中的地球,由硬派的物理、工程学科转向更为柔软的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由昂扬乐观的金色基调转向更为内省、复杂的反思与批判文学。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毫无疑问是菲利普·迪克,他的许多新浪潮风格小说在他去世后被改编成经典的科幻电影如《银翼杀手》《少数派报告》等,继续提醒着人类保持对科技的反思精神。

如果说科幻小说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有着一条清晰而连贯的发展线索的话,那么这一文类在中国则是完全不同,呈现出间歇式爆发的历史形态,到现在总共出现过三波中国科幻兴起的浪潮。

晚清末年,中国面临由封建王朝向现代化民族国家转变的关键节点,“科学小说”被梁启超、鲁迅、包天笑等文人志士以翻译、创作的方式带入中国,试图以此作为“引导中国人群以前行”的启蒙工具,因为他们看到,要打破兴衰治乱的历史循环史观,必须让国人理解并接受科学的启迪与熏陶,而科幻小说正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传递科学精神的最好方式。

到了新中国建立之后,这种焦虑依然存在。第二波科幻浪潮中,我们沿用了来自苏联的科幻小说模式,将大量的科学知识借助文学进行普及传播。非常有意思的是,在从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科幻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食物巨大化想象”反复出现。比如在1958年,迟叔昌在《割掉鼻子的大象》中写通过生物工程改造养育出巨猪,以响应大跃进时期“肥猪赛大象”的口号。而在“文革”后叶永烈红遍中国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农厂”生产出巨大的瓜果蔬菜,甚至连芝麻都有西瓜那么大。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长久以来,中国人对于饥饿感的焦虑,这种焦虑也许在我们的基因里绵延至今,只不过以不同的变形折射到社会生活里。

而到了中国科幻兴起的第三波浪潮中,从1999年高考作文题出现“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引发热潮开始算起,我们花了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科幻上百年的历史,从杂志到图书,再到影视化和全产业链形成雏形,我们的作家在极短时间内接受了各种流派和风格的洗礼,科幻市场蓬勃发展,受众群体庞大而年轻。

最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三体》《北京折叠》等作品被翻译到海外获得许多奖项,越来越多的西方读者开始关注中国科幻,想从中了解中国人对于科技、未来和宇宙的想象是什么样的。

回到我写作科幻小说的初心,我还记得那也许是13岁左右的一个夜晚,我读完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仰望星空,心中充满了对未知宇宙的敬畏与对渺小自我的惶惑。这种对未知的恐惧,对变化的焦虑,在每一个人的身上,也在作为整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而科幻小说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我们去体验这无数种可能性,去理解并感受超出日常经验之外的人类境况。由此,我们得到了超越此身此世的生命,我们作为人类个体的焦虑,也被更为宏大的时空尺度,超越人类中心的多元视角所冲淡、摊薄、中和了。

在我的新书《人生算法》中,我邀请到我的Google前同事、创新工场CTO王咏刚创造出一个写作AI, 可以把它称为“陈楸帆2.0”,它通过输入大量文本,学习我的写作风格进行创作,在融入我,陈楸帆1.0的文本中。可以说,这是一本我和机器共同写作的科幻小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究竟AI写的小说和人类写的小说有什么不同。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开始阅读科幻,用开放、积极的心态拥抱未来。


【陈思进作品】

0、在今日头条中独家推出《带你领略你未曾经历过的北美世界》专栏:http://url.cn/56Xwczh

拥抱未来,从阅读科幻小说开始

 

1、《 陈思进投资日日课:生活中100个投资必答题》新鲜出炉:http://product.dangdang.com/25581375.html

拥抱未来,从阅读科幻小说开始

 

2、在蜻蜓FM上独家推出《陈思进的投资实战课》:http://url.cn/5IKkuA6

拥抱未来,从阅读科幻小说开始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