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纵横谈:从“统一定价”转进“价格市场化”
2020-08-01 18:10:46
  • 0
  • 0
  • 3

“统一定价”束缚货币功能

由于历史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三种不同的法定货币,大陆地区使用人民币,港澳地区因为实行一国两制,香港法定货币是港元,澳门则是澳门元,后二者直接或间接与美元挂钩。

中国台澎金马地区使用新台币。

1948年12月,中国大陆货币领域进入了人民币时代。人民币的成功发行,清除了国民党政府发行的金圆券及其他各种货币,结束了中国几十年通货膨胀和近百年外币、金银币在市场流通买卖的历史,并促进了革命战争的全面胜利。

60多年来,整个世界,都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巨变时期。人民币一路走来,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经历了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大转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方今正面临着经济转型升级,走向国际化的历史性 挑战和机遇。

人民币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集中统一、独立自主、长期稳定的货币。当然,稳定是相对的,而且为了维持难能可贵的稳定性,在不同的经济体制大背景下,经历了种种风浪考验,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中国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进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同时开始发行新的人民币,按1万元旧币折1元新币进行兑换。建国后一度浮现的通货膨胀现象,很快凭借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稳定了下来。

    此后,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几乎所有商品价格都由国家统一定价,而且长年不变。这种体制下,很多物资的价格是扭曲的,背离了价值,不能反映市场需求,无法适应发展商品经济,更谈不上适应世界市场经济的大趋势。当人民币的功能因此被束缚住的时候,许多生活必需品都要凭票证限量供应。票证名义上是没有价格的非卖品,实际上成为人们私下转手的有价证券。

    计划经济时代也有“自由市场”,民间称为黑市,它会随政府政策的变化有时非法,有时准合法。黑市规模很小,但价格变化很大。例如六十年代初江南大米的计划价格0.14元/斤,黑市价在不同情况下可达0.6~3元/斤。“自由市场”价与官价之差反映了票证的“市场价”。

    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从此开始了“改革与开放”这一没有终点的伟大航程。

    1980年4月1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恢复中国的代表权(1945年12月27日,中国与29国发起成立该组织),为创造良好的外部国际合作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商品市场迅速地从“文革”后的70年代末商品供应极度匮乏的萧条境地走上了繁荣发达之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如何实现价格市场化的转变,是一项错综复杂的新生难题。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

人民币纵横谈:从“统一定价”转进“价格市场化”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